2022年4月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動態概覽
01醫藥健康產業分類及概念
參考動脈網分類標準,將醫療健康產業分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數字健康和醫藥流通五大領域。
五大領域中,生物醫藥包括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藥、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等;醫療器械包括體外診斷、醫用耗材、醫療設備、其他診斷/治療設備等;醫療服務包括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與民營醫院、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數字健康包括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健康和新型數字療法;醫藥流通包括零售藥店、藥械物流、醫藥批發。
圖表1 醫療健康產業分類
生物醫藥:綜合利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藥學等科學研究成果,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物質。應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術獲得的微生物、細胞及各種動物和人源的組織和液體等生物材料制備的,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藥品。
化學制藥:從天然礦物、動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經過化學合成制得的藥物,是緩解、預防和診斷疾病,以及具有調節機體功能的化合物的統稱。
中藥:以中醫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而成,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
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承擔醫藥/醫療器械企業合同范圍內的研發、生產或銷售業務部分的第三方機構。
醫療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間接用于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的物品,其效用主要通過物理等方式獲得,用于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治療或緩解。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各種體液、細胞、組織樣本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醫療設備:是指單獨或者組合使用于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軟件。
醫用耗材:高值醫用耗材,一般指對安全至關重要、生產使用必須嚴格控制、限于某些專科使用且價格相對較高的消耗性醫療器械。低值醫用耗材是指醫院在開展醫療服務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次性衛生材料。
醫療服務:醫療機構利用其人員、設備等醫療資源和條件,對患者提供診斷、治療、防疫、接生、計劃生育方面的服務。
綜合性醫院:旨在處理各種疾病和損傷的醫院是綜合性醫院,通常包括急診部、門診部和住院部。
專科醫院:治療特定疾病或傷害的醫院是專科醫院,可分為兒科醫院、婦科醫院、皮膚科醫院、精神病院、腫瘤醫院、傳染病醫院等。
民營醫院:指非政府公辦的,具有私人性質的醫院。大部分由社會出資以營利性機構為主,也有少數為非營利機構,享受政府補助。
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又稱“獨立醫療服務機構”,是指在傳統的醫院體系外設立、專注于提供某項診斷、檢驗或專科醫療服務的機構。
數字健康:開發并利用數字技術普及健康知識及進行相關實踐的領域,涵蓋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
醫療信息化: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運用于醫藥研發、醫療服務等過程,以提高研發效率、服務水平,并能滿足授權用戶的功能需求。
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新型數字療法:數字療法的核心是基于軟件、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干預方案,用以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
醫藥流通:藥品市場的流通渠道,是由生產商通過批發商銷售給零售商(包括醫院藥房)。
零售藥店: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領取藥品經營許可證的藥品零售企業。
藥械物流:依托一定的物流設備、技術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有效整合營銷渠道上下游資源,通過優化藥品器械供銷配運環節,減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實現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醫藥批發:是指將購進的藥品銷售給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
02 醫藥健康領域投融資整體分析
1、融資事件和金額
2022年4月,中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72起投融資事件,7起未透露融資金額,共融資59.708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金額0.9186億元。
2、融資輪次
2022年4月,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以A輪為主,按事件數排序為:A輪,PreA輪,天使輪,B輪,B+輪,戰略融資,A+輪,C輪,種子輪,早期項目(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A+輪)占比較高,為65.71%。
圖表2 醫療健康產業領域融資輪次分布
3、細分行業
從細分行業看,2022年4月醫療健康投融資事件多集中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按事件數排序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藥服務,數字健康。
圖表3 醫療健康產業領域融資行業分布
4、區域分布
從區域分布看,2022年4月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多發生在蘇州,前五名依次是:蘇州,深圳,杭州,北京,上海,重點區域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
5、事件Top10
2022年4月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Top10中,以劑泰醫藥單筆融資金額最高,Top10中多為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企業。
杭州劑泰醫藥成立于2020年,是全球首家以人工智能驅動藥物遞送以及制劑開發的新創公司。通過高通量試驗平臺及人工智能計算等技術的結合,實現藥物遞送與制劑開發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以自主研發的藥物遞送“高通量實驗平臺” 結合數據驅動的“AI算法” 、機制驅動的“量子化學和分子動力學模擬”,預測在特定微環境下的小分子和核酸藥的理化和生物特性,運用以AI驅動的干、濕實驗迭代,實現了更有效的先導物優化、核酸序列設計與優化,并設計更具優勢的制劑配方或核酸遞送系統。
已申請了多項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專利技術,并布局多條小分子和核酸研發管線,目前在肺癌、乙型肝炎等疾病開發新藥,其中進展較快的管線預期于2023年開展關鍵性臨床試驗。
劑泰醫藥是由美國工程學院院士及多位麻省理工科學家創立的一家智能化的跨國藥企,公司在杭州,北京和美國波士頓同時運營,團隊成員中既有來自Regeneron,Amgen,Novartis等知名藥企的經驗豐富的藥物開發專家,也有人工智能/計算等方面的青年新銳。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構建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mRNA序列設計、LNP遞送系統設計一體化的核酸藥物開發能力,其LNP核酸遞送系統的表達效率超越行業標準的十倍以上,同時達成肝、肺、脾、肌肉等多器官/組織靶向遞送,以實現局部再生、系統性/靶向性蛋白分泌、抗體、酶替代、腫瘤靶向、增強免疫等治療,并獲得了多項國內外大藥企共同開發管線的合作機會。
6、月度關鍵詞:人工智能藥物研發
2022年4月,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月度關鍵詞為人工智能藥物研發。
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領域有廣泛應用,包括助力藥物篩選(預測理化性質、生物活性、毒性),助力藥物設計(預測靶蛋白結構、預測藥物-蛋白質相互作用、從頭藥物設計),助力醫藥產品開發、制藥制造、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以及臨床試驗設計。
為了降低與醫藥開發相關的財務成本和失敗幾率,制藥公司正轉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市場從2015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7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將增至50億美元。從2017年到2024年,預計增長40%,這表明人工智能可能會徹底改變制藥和醫療行業。許多制藥公司已經并正在繼續投資于人工智能,并與人工智能公司合作開發必要的醫療保健工具。
人工智能還可以為進一步將開發的藥物納入其正確的劑型以及優化其做出重大貢獻,此外,它還可以幫助快速決策,從而加快生產質量更好的產品,同時保證批次間的一致性。人工智能也有助于在臨床試驗中確定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通過全面的市場分析和預測確保產品在市場上的適當定位和成本。雖然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開發的藥物,而且在實施這項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具體的挑戰,但人工智能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制藥工業中一種無價的工具。
我國AI制藥研究興起于2014年,在2018年至2020年間駛入快車道。尤其在2020年疫情爆發后,AI制藥迎來爆發期,全年融資總金額超過27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10倍。2021年態勢持續火熱,全球AI制藥行業內在2021年完成融資額達45.64億美元。近日,AI制藥頭部公司AbCellera Biologics Inc發布年報:在2021年實現3.75億美元的總收入,同比增長61%,營收包括3.35億美元的里程碑和特許權使用費;凈利潤1.53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年末擁有超過7.2億美元的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
1、勝普澤泰。勝普澤泰將藥物結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專注于構建多肽、擬肽以及多肽偶聯藥物從新藥發現到工業化生產的一站式AI-CRDMO服務平臺。勝普澤泰采用與醫藥企業共同開發的模式,可為其提供藥物分子的AI設計及合成制備、臨床前動物實驗驗證、交付可專利化的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及創新藥臨床申報等服務,并提供臨床研究階段以及藥品上市后大規模商業化全階段的原料藥生產供應。
公司團隊具備深厚的瑞士制藥和新藥研發科研背景,由新藥設計、AI算法設計和智能裝備研發等專業人員共同組成,兼具深厚的藥研與系統開發雙重能力。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相應的多肽數據庫建設與AI算法開發。
2、分子之心。分子之心是一家AI蛋白質設計平臺公司。公司研發“AI蛋白質預測與設計”,并自主研發了AI大分子優化與設計平臺“MoleculeOS”,運用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方法,幫助生物技術專家識別和產生蛋白質,以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規模化投射到工業級應用。這一平臺既可用于多肽、抗體、酶和小蛋白的研究和設計,將大分子創新藥的研發變成可預測、可編程,為藥物研發全流程提效;也可應用于化學、材料、工業、農業等領域蛋白質優化與設計。
在AI平臺基礎上,分子之心正在針對特殊表位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小蛋白藥物、雙表位抗體藥物等展開研究,并與國家級生命科學與醫學實驗室建立了合作,推動AI蛋白質研究和設計成果實現轉化。
除了生物藥研發,AI大分子優化與設計平臺也被運用到合成生物學,例如,制造可再生生物燃料,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或是用AI打造新的、具有穩定功能的工業酶。
分子之心由許錦波教授牽頭創建,在國內組建了由計算生物專家組成的團隊,團隊均具備海外名校研修背景。許錦波現任美國芝加哥豐田計算技術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BIOPIC訪問教授,在“AI蛋白質折疊技術”研究多年。其于2016年研發的RaptorX-Contact方法,首次證明深度學習可以大幅提高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2020年DeepMind將這一方法應用在AlphaFold的開發中,在破解蛋白質預測難題上貢獻突出。
3、佩德生物。成都佩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由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容明強和前九芝堂研發總監、銀谷制藥執行總裁共同發起成立,聘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博士生導師、院士候選人、國家發明二等獎獲得者賴仞研究員為公司首席科學家。注冊地位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佩德生物依托首席科學家賴仞研究員的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進行轉化,自主研發構建的天然活性多肽庫、“高通量+云計算”的篩選平臺和AI人工智能平臺進行多肽藥物篩選和開發、研發創新多肽藥物。
佩德生物獨有技術將解決我國有毒動物多肽的研究瓶頸,突破多肽藥物開發缺乏來源的掐脖子問題,即加速了我國動物中藥的研究,也推動我國多肽創新藥的研發能力。
天然多肽庫亮點:①大容量的天然多肽樣本庫(目前僅中科院昆明所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藥物多肽庫);②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有毒動物中藥功能成分定向挖掘技術體系,快速、精準發掘潛在多肽候選藥物;③基于天然藥物高活性進行高效的藥物開發。
03醫藥健康細分領域投融資分析
1、生物醫藥
2022年4月,生物醫藥領域共發生34起投融資事件,4起未透露金額,共融資37.12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1.2373億元。
從融資輪次分布看,2起未透露融資輪次,天使輪8起,PreA輪7起,B+輪5起,A輪4起,B輪3起,戰略融資2起,種子輪、A+輪、C輪各1起,早期項目(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A+輪)占比較高,為65.6%。
從地域看,北京6起,蘇州5起,深圳5起,上海3起,南京2起,嘉興2起,杭州、臺州、中山、廣州、香港、成都、天津、武漢、青島、合肥、常德各1起,重點區域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
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事件多集中在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領域,按事件數排序為: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9起,生物制藥8起,化學藥6起,制劑和遞送系統6起,生物技術2起,疫苗2起,中間體原料藥1起。
圖表7 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事件
2、醫療器械
2022年4月,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32起投融資事件,2起未透露金額,共融資18.165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額0.6055億元。
從融資輪次分布看,A輪10起,Pre-A輪7起,B輪6起,天使輪3起,戰略融資2起,A+輪、A++輪、B+輪、C輪各1起,早期項目(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A+輪)占比較高,為68.75%。
從地域看,蘇州10起,杭州7起,深圳5起,上海3起,北京、南京、廣州、常州、成都、武漢、合肥各1起,重點區域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投融資事件,按事件數排序為:醫療設備12起,體外診斷12起,高值醫用耗材5起,科學生命儀器、醫療器械CRO/CDMO和制藥裝備各1起。
圖表8 醫療器械領域投融資事件
3、醫療服務
2022年4月,醫療服務領域共發生5起投融資事件,共融資4.423億人民幣,平均單筆融資額0.8846億。
從融資輪次分布看,A輪2起,A+輪、B輪、戰略融資各1起。從具體項目看,數據化平臺和數據賦能平臺占絕大多數共4起,臨床研究CRO1起。
從地域看,上海2起,杭州2起,北京1起,重點區域仍在一線城市和地區重鎮。
4、數字健康
2022年4月,數字健康領域共發生1起戰略融資,融資金額未透露,地點在北京。
5、醫藥流通
2022年4月,醫藥流通領域未發生投融資事件。
04醫藥健康投融資案例分析
1、邁邦生物
上海邁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在張江藥谷成立,是一家國際領先的專注于高端化學成分限定培養基產品研發及客戶化培養基配方優化、開發等綜合性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公司匯集了一批國內外有多年細胞培養基配方開發及干粉GMP生產經驗的資深專家。
細胞培養基是抗體類藥物、疫苗、細胞治療等創新生物技術上游生產的核心原材料之一,發揮著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關系到最終藥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邁邦生物已經形成了涵蓋CHO細胞、雜交瘤/骨髓瘤細胞、HEK293細胞、昆蟲細胞、病毒疫苗細胞及T細胞/干細胞等六大細胞的培養基產品及服務平臺,提供標準化化學成分限定培養基、培養基優化開發服務及大規模干粉/液體培養基代工生產服務等。
這些產品及服務在國內外超300家生物醫藥企業得到驗證,多數產品性能及優化開發服務表現均已優于國際頂尖細胞培養基公司產品。多種產品已被國內外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研發、臨床申報及商品化生產等不同階段,客戶涵蓋單抗、融合蛋白、動物或人用疫苗、IVD、再生醫學、細胞培養肉等多種類生物醫藥企業。
2、躍真生物
躍真生物是一家從事單細胞測序技術開發及其相關應用的生命科技公司,擁有全球首創和領先的新一代單細胞測序技術。團隊致力于研發完全自主創新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并在單細胞基因檢測結果和可有效檢測樣本類型的范圍上實現了大幅的提升和突破。
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拓寬了對生命活動的理解,為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提供了強有力工具。2016年,美國10X Genomics公司率先拿到單細胞技術專利授權并進行商業化,其生產的微流控單細胞測序儀器和試劑盒迅速占領了國際市場。目前國內雖有不少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發公司,但在產品和技術上并未完全擺脫跟隨和模仿國外公司的路線,缺乏完全自主創新核心技術,也是國內單細胞測序領域發展隱患。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平臺要求樣本細胞活性大于70%,在細胞活性較低的例如凍存、石蠟包埋樣品FFPE和原核生物例如細菌等待測樣品上難以取得理想測試結果。然而臨床上絕大部分樣本來自于凍存或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處理的組織,其細胞活性幾乎接近于零,因此很難利用現有單細胞測序技術檢測出有效結果。另一方面,由于細菌耐藥性等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不斷加劇,研究者對于單細菌轉錄組測序需求日益迫切。
基于全新的引物設計和測序方法開發、新一代微流控平臺技術研發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技術的應用,公司團隊已突破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對凍存或FFPE固定組織無法進行有效檢測的瓶頸,并實現高通量單細胞 RNA的全長覆蓋讀取,填補了全球該領域中的技術空白,不僅大幅提升了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基因檢測結果,并且極大地擴展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臨床領域的應用場景。
此外,團隊還首次在微流控平臺上實現了針對細菌的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這對研究細菌群體耐藥、致病、持留、細菌與宿主互作、時序(孢子形成周期等)等方面來說,是一個重要里程碑。
公司已與國內多家知名高校及科研單位開展合作,并推出單細菌轉錄組測序商業化平臺MscRNA-seq平臺,預計于近期持續推出新一代單細胞測序商業化平臺和產品。
公司創始團隊由來自浙江大學和浙江省良渚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以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北京大學等多所國內外頂尖高校的科學家和管理人員共同組成。團隊成員長期從事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及相關轉化,在單細胞領域具有全球領先的科研和轉化成果。
3、醫貝云服
醫貝云服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醫用耗材管理智能決策服務提供商。基于SaaS模式下醫療物資供應鏈云服務和大數據監管服務平臺,用智慧服務優化醫療供應鏈,產品包括耗材采購平臺、設備管理平臺等。
隨著數智化醫療供應鏈發展,公司服務將往服務廣度、服務深度與底層能力三大方向延伸。在廣度上,構建醫療上下游互聯互通的一站式SAAS解決方案,實現供應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四流融合;在深度上,有效融合智能系統、運營管理及管理工具,提升服務質量,實現需求全面覆蓋;在底層能力上,不斷精進信息化建設、工程化、運營服務、商業落地、產品+模式創新、醫療行業深度理解、資源整合七大核心底層能力,保證解決方案落地質量。從而為客戶提供高效化、智慧化、集成化、專業化、標準化的醫療供應鏈服務,營造服務覆蓋醫療行業平臺生態。
公司已在超百家醫療機構及數千家醫療企業應用落地,將進一步加大在智能、大數據應用的研發與SPD供應鏈服務能力升級投入,以提升客戶產品體驗,構建打通醫療產業鏈全鏈路的產品體系,加速市場布局。
4、貝豐科技
貝豐科技2018年成立于杭州,專注于高性能風機研發和生產。經歷了十余年技術積累和發展,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可以量產高轉速(6萬轉/分鐘以上)、長壽命(3萬小時)電機風機的企業,是國內具備工業基礎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迭代能力的稀缺標的,能夠完成一個鋁錠到最終風機產品的制造測試交付全流程,其中在工藝和設備上做了大量底層創新。
公司四項核心產品是渦輪風機、高速風扇、特種電機和驅動器,直接對標的是瑞士的Micronel公司。目前在醫用和家用呼吸機領域已經實現了完全國產替代,同時還在打開航空航天、工業散熱,半導體等細分行業的風機市場。
渦輪風機是呼吸機核心零件,長期依賴進口。目前醫用呼吸機行業正在推進氣動改電動,渦輪風機需求正在被快速釋放。未來國內每年更替呼吸機數量為6.5萬臺左右。巨大市場需求倒逼國內呼吸機核心技術快速研發,貝豐科技微型高性能渦輪風機憑借高性能和高品質,實現了進口替代,出貨量出現翻倍增長,并且和邁瑞醫療等醫療廠商達成了穩定合作。
貝豐科技風機產品在海外市場也實現了穩定出口量。已經進入通用汽車供應鏈,并且是美國獨角獸企業Ventec Life Systems全球唯一指定風機供應商。
在呼吸機領域之外,公司還在尋找更廣闊的增量市場。2021年持續完善豐富產品線,陸續推出軸流風機、涵道風機、EC節能風機等產品。目前公司已經與國內多家半導體行業龍頭簽訂了合作意向,推進業務向醫療器械、航空航天、工業散熱等大行業的布局。
成立四年以來,營收已經破億,未來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完成IPO目標。團隊方面,貝豐科技核心團隊擁有超過20年的高端風機設計和制造經驗,研發團隊包括瑞士行業龍頭的資深研發專家,目前已經在瑞士成立了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