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眼科行業呈現需求藍海,一超多強市場格局形成
“眼健康”已逐漸成為“健康中國”主要關注的部分,在醫療改革的推動下,中國眼科市場正呈現出“小領域,大發展”的發展趨勢。
作為一個難得的具有高成長性、高壁壘的雙高行業,眼科行業一直被資本市場稱之為醫療領域的“黃金賽道”。2022 年,《十四五眼健康規劃》正式發布,眼科行業被再次引發資本界高度關注。
此外,眼科作為一個非致命疾病領域,子領域多且分散,如何抓住眼科行業的重點,摸清眼科行業未來發展的邏輯至關重要。核心觀點如下:
1、國家相關政策、眼科潛在患者市場及技術創新有望推動該行業進一步發展,眼科賽道疾病種類廣泛、患者基數龐大、治療滲透率低,伴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呈現出巨大的需求藍海。
2、國內眼科市場則呈現出”三位一體“的格局,2021 年市場規模達到 2100 億元,其中藥械增速亮眼,且投融資熱度高,擁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在三大細分領域中,眼科器械賽道需求大增速快,國產替代進程正在加速;眼科藥物未來 10 年擁有 5 倍增長空間,潛力巨大。
3、2022 年,就適應癥角度而言,近視防控、干眼癥、視網膜疾病為目前最為熱點的創新方向;而就產品類型而言,用于提高診斷率、優化治療效果的高端醫療設備成為了新一輪創新熱點。
千億眼科市場概況分析
眼科即“眼病專科”,是研究發生在視覺系統,包括眼球及其關聯組織有關疾病的學科。自 1851 年德國的 Helmholtz 發明檢眼鏡以來,眼部組織和血管系統開始清晰地呈現在醫生面前,徹底改變了傳統醫學,眼科也開始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眼科疾病種類廣泛,屈光不正與白內障患病率最高:眼睛是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眼科疾病種類繁雜且廣泛。致盲類疾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及眼底相關疾病,與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第一,眼科賽道患者基數龐大,呈現需求藍海:據 Frost & Sullivan 統計,2019 年我國十大常見眼疾包括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老花眼及散光)、結膜炎、干眼癥、白內障、瞼緣炎、視網膜疾病、斜視、弱視、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眼科各適應癥發展情況不一,其中屈光不正、干眼癥的患者基數最大。以屈光不正舉例,我國近視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達到了 6.3 億,而干眼癥的患者數量也達到了 3.6 億。
除此之外,視網膜疾病的市場規模也在高速增長,其中眼部黃斑變性是全球三大致盲病種之一,也是一類危害大且容易被忽視的中老年眼底病,我國 60 歲以上人群中眼部黃斑變性的發病率約為 10.6%,按此推算,我國已有將近 3000 萬的眼部黃斑變性患者人群。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除“看得見”外,“看得清、看得舒服”也成為強烈剛需,帶來巨大的需求藍海。
圖 | 眼科疾病患者流(來源:蛋殼研究院)
第二,眼科疾病治療滲透率較低,未來市場空間廣闊:一直以來,由于眼科專病高度細分、專業性較強,消費者對眼科疾病的認知與重視程度有限,導致我國眼科診斷率及治療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國內眼科藥品及器械的發展也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仍以進口為主導。
我國患者數量明顯多于美國,據弗若斯特沙利文 2019 年對主要眼科疾病的中、美兩國人數進行統計發現,國內干眼癥和葡萄膜炎的患病人數為美國的 10 多倍,過敏性結膜炎患者人數高出美國 2 億多人、白內障患病和近視人數均較美國高出 1 億多人。
而與美國相比,我國雖然擁有更廣闊的患者基數,但眼科器械及藥物的市場規模僅有其八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整體來說,我國眼科市場診斷及治療滲透率極低,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圖 | 2019 年主要眼科疾病診斷率中美對比(來源:灼識咨詢)
第三,眼科賽道市場規模2100億,資本蜂擁藥械領域:自 2014 年以來,國內眼科市場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態勢,到 2021 年,眼科市場整體規模已達 2100 億元。與此相關的,我國眼科企業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從 2011 年到 2020 年的10 年間,我國眼科企業注冊量從 1066 家迅速增長至 10300 余家,增長達數十倍。
就細分領域市場規模而言,眼科服務市場占比最大,達到 72%左右,器械次之,占比達 17%左右。而眼科藥物起步較晚,目前市場規模占比最小,但其發展最為迅速,增速達到 15%左右,位于各細分領域首位。
圖 | 國內眼科市場規模(來源:Frost&Sullivan)
從投融資角度而言,眼科藥械領域熱度攀升。2021 年以來,眼科領域融資事件及融資金額
迅速攀升,其中 9。
“器械+服務+藥物”細分賽道剖析
一、器械:產品類型多樣,高值耗材國產替代加速
眼科器械包括眼外科及視力保健兩大板塊:根據全球領先的視力保健公司愛爾康披露的信息,全球眼科器械市類指的是隱形眼鏡、各類滴眼液及護理液等產品。
全球眼科器械市場高度集中,眼科巨頭競爭優勢明顯:縱觀全球眼科器械市場競爭格局,依視路、愛爾康、強生、博士倫等巨頭競爭優勢明顯,產品線布局完善,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據 EvaluateMedTech 統計,到 2024 年,排名前 10 位的公司將占據整體市場份額的 96.1%
圖 | 全球眼科器械市場競爭格局(數據來源:EvaluateMedTech,制作:源起基金)
國產廠商加速突破,進口替代可期:國產廠商在高值耗材領域雖起步較晚,但近幾年涌現一批走在創新前沿的眼科公司,在高技術壁壘產品上持續突破,拉近與進口廠商的距離。
如 2005 年,歐普康視推出中國首個角膜塑形鏡,打破了進口壟斷的格局;2014 年,愛博諾德推出國內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高端屈光功能的可折疊人工晶狀體,目前正在開展多焦點人工晶狀體的臨床試驗。近幾年,以歐普康視、愛博諾德、昊海生科、視微影像為代表的國內企業持續創新,為國產替代打開突破口。
二、藥物:給藥方式及治療方法的不斷創新帶來新機遇
眼科藥物疾病圖譜:干眼癥及視網膜疾病是眼科用藥主戰場,近視防控有望成為黑馬。
一方面,眼科藥物廣泛應用于近視、干眼癥、青光眼、視網膜疾病等領域;另一方面,干眼癥、視網膜疾病、葡萄膜炎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因此,在未來,干眼癥及視網膜疾病仍會是眼科用藥的主要疾病領域,而近視領域因發病人群廣泛、參與玩家較少,有望成為眼科用藥領域的黑馬。
眼科藥物市場規模:國內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但發展更為迅速。眼科藥物全球市場規模超 360 億美元,復合增速 5.4%:根據 Frost&Sullivan 的統計,2021 年,全球眼科藥物市場規模達 361 億美元,近五年復合增速在 5.4%左右,與眼科器械市場類似,市場發展趨于穩定。
圖 | 全球眼科藥物市場規模(數據來源:EvaluateMedTech,制作:源起基金)
未來 10 年眼科藥物國內市場五倍增長空間,潛力巨大:國內眼科藥物市場起步較晚,市場規模相對全球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據 Frost & Sullivan 數據,自 2015 年以來,我國眼科藥物市場規模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到 2021 年,整體市場規模趨近 260 億元,復合增速在 8%左右。隨著眼科患病人群規模持續擴大、眼科藥物滲透率持續提升,到 2030 年,整體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潛力巨大。
三、服務民營眼科成為未來增長點,龍頭效應明顯
眼科服務國內發展現狀:白內障與屈光手術為眼科服務市場兩大支柱。
我國眼科醫療市場主要由屈光近視手術、眼病診療及醫學驗光三大細分市場構成。其中屈光近視手術主要包括準分子激光手術、飛秒激光、全飛秒激光及 ICL 手術;眼病診療包括了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斜視、眼底病、玻璃體切除等手術;醫學驗光則是視光醫學的重要內容,相對普通驗光而言,對于綜合驗光儀的設備要求更高,對驗光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
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形成眼科服務市場兩大陣營: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我國眼科醫療機構分布較為分散,但在以城市為單位的區域市場上,絕大多數市場集中度高于 70%,呈現出全國分散、地區集中的態勢。
國內眼科服務市場規模已突破 1500 億元,未來將持續雙位數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 數據,2021 年,我國眼科服務市場規模已達到 1595 億元,相較于 2020年增長 13%左右,在未來五年,隨著患病人群的增加、居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我們預測眼科服務市場的增長態勢將繼續保持。
圖 | 國內眼科服務市場規模(制作:源起基金)
自 2009 年上市以來,愛爾眼科市值一路上漲。到 2020 年,愛爾眼科在民營眼科服務市場的占比已達到 23.9%,成為眼科服務賽道的絕對龍頭。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來,包括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在內的多家眼科公司紛紛遞交招股書,爭相開啟上市進程。伴隨著這些強有力競爭者的入局,眼科服務賽道目前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市場競爭格局。
眼科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政策扶持、潛在患者規模巨大、技術革新
自 2016 年國家衛健委發布《“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16-2020)》以來,眼健康就被提上了國家戰略高度。在此之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發布并實施,提升了國民對于眼健康的重視程度,同時推動了眼科行業資源的合理分配。
2022 年 1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 年)》,標志著我國眼健康工作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眼底病首次被提上國家戰略,青少年近視防控被再次提上熱點。除眼健康相關政策外,國家層面也在逐步細化醫保政策、提高醫保覆蓋面,以提高眼科手術及藥物的可及性。
圖 | 國內部分重點政策(制作:源起基金)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經濟快速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年齡相關性眼病、代謝相關性眼病、以及高度近視引發的眼底病變凸顯。
另外,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居民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醫療保健支出占比的逐漸提升,消費屬性較強的眼科領域則會成為該趨勢的主要受益者。
除此之外,在服務領域,手術方式的創新和升級也大大提升了治療效果。總的來說,技術革新帶來的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消費者支付意愿的提高,產品量價同時提升,得以推動市場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基礎薄弱、技術差距、國產化率低
對于高端眼科器械、設備及創新眼科藥物而言,技術門檻較高,而我國廠商相對來說布局較晚,研發、臨床及銷售端人才都非常匱乏,目前在產品技術積累上仍與國外存在較大的差距。
特別是在眼科藥物領域,目前國內眼科藥企的主流管線仍以仿制藥、改良型新藥為主,自主研發相對較少,同質化非常嚴重,導致國內外藥物的差距沒有明顯改善。
縱觀眼科醫療設備的一線品牌,大多是德國、日本、美國的老牌高端制造業巨頭,如蔡司、愛爾康、拓普康等,目前外資品牌占比也達到了 95%左右。近幾年來國內企業雖紛紛布局眼科市場,但由于起步較晚,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
目前,我國眼科疾病患病人群雖遠高于美國,但目前患者治療意識相對薄弱,相比于美國而言,在各大主流眼科疾病上的診斷率相差很大。較低的診斷率帶來了較低的產品滲透率,同時,相當一部分產品的可及性也存在問題。
如何讓國內患者觸及到國外的先進療法,也是推動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資本市場對眼科市場的關注雖在近幾年逐漸提高,但認知仍較為缺乏,特別是對于前沿產品帶來的隱性市場空間認知有限。
另外,針對更為前沿的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領域,因國內缺乏相關的產品,導致市場上的監管、審批等法律法規并不明晰,給走在前端的企業帶來了一定困難。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有效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文章僅供閱讀參考,不作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