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基金重點關注賽道——康復醫療行業(三)
康復醫學是研究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應用學科,以改善軀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為目的,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保健醫學一同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四大醫學”。康復醫學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康復預防、康復功能評定、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具有顯著的醫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康復醫學覆蓋病種領域廣泛,治療手段多樣。
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現狀
1.目標人群多元化,診療需求向消費類拓展
康復醫療人群擴展。醫療康復目標人群最早針對殘疾人群,后來疾病損傷患者、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也逐步成為國家重點關注人群。隨著健康素養提升,康復醫療需求人群擴展至運動、產后女性等群體。通過對人群康復需求程度以及自費意愿強弱進行分析,發現人群需求從傳統康復領域向消費級康復延伸。
2.康復醫療滲透率仍處于低位
2020年12月柳葉刀發布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顯示,中國是康復需求最大國家,共計4.6億人次,高于印度、美國等國家。近年來,盡管康復理念向患者端滲透,但由于患者康復治療意識弱、支付能力有限,以及資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復醫療滲透率仍處于低位。2012-2020年,我國康復門急診診療人數呈現緩慢上升,2018年康復科出院患者占比僅為1%,到2019年達4837.2萬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響,康復醫療大部分屬于擇期性治療,診療人次明顯下降。
3.三級康復醫療體系建設尚處于資源補充和基礎建設階段
美歐等發達國家早期介入和三級康復體系已形成有序聯通,如綜合心臟康復轉介率可達48.0%-69.5%。我國各級醫院康復資源尚未完善配置,且醫聯體建設仍在完善階段,大部分省市三級康復體系仍處在觀望和規劃階段,尚未發揮作用。公立等級醫院主要承擔(亞)急性期康復需求,但資源不足且集中在骨科和神經康復,難以負荷多元化康復需求。2018年綜合醫院康復病房配置率下降至28.46%,而公立專科康復醫院數量到2020年也僅有166家。
4.基層醫療機構康復服務能力低下
相對于等級醫院內康復,基層/社區康復是一種費用低、受益人群廣的模式。國外醫院康復人均費用100美元僅覆蓋20%康復對象,而社區康復人均費用僅9美元卻覆蓋80%康復對象。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數量逐年增加,但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尚且低下,康復醫療能力則更處在發展早期。
我國康復體系建設依然以綜合醫院康復科為主要建設內容,基層康復資源極為有限。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開展社區康復的縣市區僅有2726個。
圖 | 康復醫療核心痛點及解決思路
5.利好社會資本建立康復機構
康復醫療行業在我國發展歷程尚短,公立康復醫療資源仍在補充階段,給社會資本介入預留較大空間。民營康復醫療機構數量占主導地位,但床位供給仍以綜合醫院康復科為主,民營醫院康復床位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康復醫療對于其他科室治療依賴性較弱,醫生依賴程度低,技術不復雜,資產投入相對于其他專科少,易形成復制連鎖模式,且開放醫保定點申請,有利于社會資本介入創辦康復機構。
社會資本通過自建、投資、并購等方式成立康復機構,面向更廣泛人群,覆蓋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康復需求,提供更高端、更便捷的服務,康復醫療服務行業龍頭或將出現。
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趨勢
1.康復醫療體系將由技術、人才、服務三大關鍵要素支撐
技術是推動產業發展根本動力,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將逐步應用到康復醫療服務中。患者疾病數據、體質數據、就診數據、手術數據將是康復師制定康復方案重要參考依據。人工智能應用到康復評估、治療、隨訪等,可以為醫生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康復效率。物聯網實現設備與設備、設備與患者、設備與醫生、患者與醫生互聯互通,能夠實現醫患互動、人機交互。
人才是產業發展推動者,圍繞患者康復、生活和工作需求,未來康復團隊將以康復師、家庭醫生、職業規劃師為主體。康復師負責患者康復,包括制定運動處方、藥物處方、心理處方、營養處方、生活處方等。家庭醫生既可以作為康復師與患者之間的橋梁,又可以及時處理患者日常疾病,配合康復師的治療。職業規劃師需要解決患者康復后就業問題,讓患者盡快地回歸社會。
服務是產業發展試金石,康復醫療服務未來會朝著智能化、個性化、全周期化發展。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下,每個服務環節都能夠做到智能化,康復效果可以提前預測。根據患者個性化康復需求,提供個性化康復服務,提升患者康復體驗。全周期化服務是指康復服務覆蓋患者整個健康周期,為健康人群提供健康促進,為高危人群提供健康管理,為患病人群提供康復治療。
圖 | 技術、人才、服務構成康復“黃金三角體”
2.服務
民營康復機構將借力資本投融及并購實現飛躍式發展且逐步走向連鎖化,四大要素將成為核心競爭點。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從準入條件、行政審批、投融資渠道、分級診療等方面持續鼓勵社會辦醫,并強調鼓勵舉辦康復醫療機構、護理機構,打通專業康復醫療服務、臨床護理服務向社區和居家康復、護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發展模式、人力資源、地區選址和器械設備將成為核心四大競爭要素。
圖 | 民營康復機構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
三級綜合康復醫院建設面積要在3000平方米以上,康復專科科室建設要在6個及以上,還要建設內科、外科以及重癥醫學科,以及床位數還要在300張以上,且每床的建筑面積要不少于95平方米和至少配備1.4名衛生技術人員。綜合康復醫院在拿地成本、科室建設、床位投入、人員投入等方面門檻較高,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運營管理也很復雜,醫務人員、患者、設備、物資、后勤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管理人才,才能保證醫院正常運轉。
專科康復中心(或門診)門檻則要低很多,面積在500平米左右,沒有科室和床位數設置硬性要求,投入較少,管理運營相對簡單,管理運營風險較低。專科康復中心可以突出專科特色,與三甲醫院心內外科、骨關節科等強勢科室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在細分領域聚集專家、技術等資源,快速占領細分市場,形成競爭壁壘,更容易受到資本青睞。民營機構難以真正加入三級體系,在基礎康復領域缺乏競爭力,而將集中補充高端、專科化病種康復需求。
康復器械廠商為康復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適當人才培訓更能滿足康復科需求。康復器械廠商不僅需要幫助醫院康復科投入設備、培訓人才,也需要做一定工作導入患者。
圖 | 翔宇醫療十大專科康復解決方案
3.技術
隨著可穿戴設備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融合技術飛速發展,智慧康復時代已經到來。家庭化康復治療將占據更大市場份額,產品迭代趨勢將往小型化和可穿戴化方向發展。康復互聯網醫院將成為康復醫療產業新業態,遠程康復將持續推動康復上門、康復進家進社區。智慧康復將沿著數字康復、互聯康復、可視康復、智能康復四個階段逐步發展,并與多個學科交叉應用,如腦機接口、智能機器人、拓展現實、生物芯片、生物識別等技術。
遠程康復是指以專業遠程康復系統為基礎,持續升級相關技術,配合智能的居家康復設備,大幅提高患者活動能力和肢體控制能力,有效進行康復延續,減少功能惡化,幫助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遠程康復模式的探索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直接面向患者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另一類是由政府或公立醫院主導,面向社區康復中心的康復協同平臺,為居家康復患者提供支撐。由于基礎硬件和配套支持尚不完善,兩類發展都處于萌芽期,院間遠程康復企業布局和發展更為滯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則積極發揮其優勢,填補這一空白。
圖 | 遠程康復云平臺的建設必要性
康復互聯網醫院將成為康復醫療產業新業態。康復互聯網醫院主要服務對象是處于維持期的康復患者,病情比較穩定,適合在線復診。康復服務更多在運動、營養、生活、心理等方面,可以通過在線服務患者。康復是長周期治療過程,需要持續跟蹤患者恢復情況,動態調整治療方案,與互聯網醫院優勢一致。
圖 | 康復互聯網醫院運營模式
康復互聯網醫院包括康復咨詢系統、遠程問診系統、康復方案系統、康復教育系統、康復隨訪系統和費用結算系統等。康復醫生能夠完成患者答疑、康復復診、康復教育等,患者也能夠進行康復咨詢、在線問診、視頻學習等,能夠較好地實現康復治療的閉環服務。
設備方面,企業聚焦創新,物理治療技術迭代,康復機器人行業發展首先加速。國產康復器械公司研發投入加大,如偉思醫療2021年研發費用支出約0.64億元,占營業收入約14.77%。物理治療指利用人工物理因子治療,如電、磁、光、超聲、生物反饋療法等,或利用自然物理因子療法,如氣候療法、日光療法、海水療法等。
康復信息系統、數字療法、康復機器人賽道創新較為集中。康復機器人一大應用是神經康復機器人,發展迅速,技術正從被動式康復向主動式加速探索,市場對產品逐步認可,政府招標數量持續提升,部分地區也探索將康復機器人項目納入醫保報銷,市場投資熱情高漲。康復機器人可以提供有效的輔助訓練,促進神經功能重塑,從而恢復患者運動及運動控制,能減少人員陪護,緩解康復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具有廣闊市場剛需性。2016年前后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現已進入擴張期。與此同時,部分企業的機器人已經獲得了醫療器械許可證,面向院端開啟了多種形式的商業化探索,并儲備規模化生產能力。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輔助下肢功能障礙者,特別是截癱患者行走的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此外,家庭護理機器人、智能輪椅也是康復機器人研究的范疇。
康復機器人的發展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康復機器人產品大部分設計與需求并不適配,行業面臨著適用性低、效率低等痛點,醫院的獲得感尚不強。企業在入院環節仍然有一定難度,部分企業也在探索C端社區/居家場景的輕量級產品和商業化機會。適用性低是指大部分產品仍然停留在被動式康復,智能化水平不高,產品僅能夠進行重復簡單的訓練動作。然而,康復訓練大多需要交互,適時調整。因此,適用康復機器人的患者少,僅約20%的患者適合。效率低是指康復機器人本應降低患者對于治療師的依賴,但目前的康復訓練機器人的穿戴等前期準備時間長,仍然需要多名治療師輔助使用。因此,大部分產品僅能在較低程度上提高康復效率。
腦機接口作為新興技術,在腦卒中、腦癱、腦外傷等神經系統障礙的患者康復過程中有應用潛力。根據其康復臨床應用,腦機接口可分為輔助型或康復型,康復型中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促進主動運動康復成為集中研究的熱點之一。腦機接口技術門檻高、研發資金投入重、人才短缺,企業相對較少,應用仍然面臨多重技術挑戰,至今還停留在實驗研發階段,距離市場化仍有距離。主要創新成果包括基于腦電智能頭盔的意識交流、基于植入神經電極的機械手控制、基于植入電刺激的仿生眼與人工耳蝸等。
虛擬現實是針對人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產生虛擬效果的技術,通過各種傳感設備使用戶“沉浸”于該環境中,用戶與環境進行直接交互,得到與在現實世界中同樣的感受,并產生與現實世界中相同的反饋信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等特點。虛擬現實技術在注意力缺陷、空間感知障礙、記憶障礙等認識康復,焦慮、抑郁、恐怖等情緒障礙和其他精神疾患的康復,運動不能、平衡協調性差和舞蹈癥等運動障礙康復領域都取得了很好療效。
4.支付
社會醫療保險支付將逐漸走向基于“功能”分類的預付制(FRGs),商業保險則會逐步納入我國康復醫療支付體系,最終形成醫保、商保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的康復醫療支付體系。我國目前仍處于推進DRGs初步階段,通過將床日付費單獨分為病組提高支付合理性,預計未來在建立完善康復患者數據情況下向FRGs模式發展,持續推進支付方式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中,將繼續醫療支付改革,升級康復醫療支付方式。在部分地區已經展開了多元化付費的嘗試,長期護理保險、工傷保險服務內容拓寬,涵蓋一部分康復醫療費用。商業保險發揮其補充保障作用,首先關注老年人康復需求,整合康養服務資源,在產品中納入康復醫療服務。當前康養保障力度較弱,但遵循美國康復醫療保險支付路徑,或將有更多服務被納入商保。
中國康復醫療產業鏈情況
1.上游
上游為康復醫療所需藥物和康復醫療器械生產商。康復治療通常會配合使用一些非甾體類消炎藥物,中藥或用皮質類固醇局部注射,以消炎消腫止痛,便利功能鍛煉。康復醫療器械指在康復醫療中用于康復評定、訓練與治療,有效改善或恢復患者功能的醫療設備,常見的有腰椎牽引床、頸椎牽引椅、康復機器人等。
康復醫療器械行業在中國屬于新興醫療領域,處于快速成長期。從競爭格局來看,高端康復器械主要被國外壟斷,進口產品占主流,國產康復器械產品以仿制為主,缺乏有自主產權的高端康復器械產品。產品種類繁多,同質化比較嚴重,大部分單價不高,廠商數量眾多,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市場集中度較低。
康復醫療器械行業集中度低是行業特性,下游康復醫療機構格局分散,覆蓋人群和病種廣泛,必然導致上游設備產品品種豐富,渠道分散。海外康復設備市場經過多年發展仍然呈現高度競爭和分散的格局,但依然誕生了DJO和Natus這樣的行業龍頭,以并購或自研方式拓展產品并實現營收持續高增長。
圖 | 康復醫療器械市場發展現狀
2.中游
中游為康復醫療機構,以及部分出售康復藥物及器械的零售藥店等機構。康復醫療機構可分為康復醫院(康復專科醫院)、康復科(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康復門診(康復診所)、康復醫療院、準康復醫療機構(如長期留治機構、病殘護理院)等,提供康復護理、骨關節康復、心肺康復等各項服務。
三級康復分級診療體系下,公立與私立機構互相協作形成互補模式。民營康復專科醫院復制擴張能力強,將高速增長,但資源供給仍存在較大缺口且地區之間分配不均。
圖 | 中國三級康復分級診療體系及參與主體
康復專科醫院進入門檻低,便于發展擴張。與腫瘤、胸科、兒童等專科醫院比,康復專科醫院單院資產水平適中,對醫生依賴程度低,進入壁壘較低,復制擴張能力強。康復醫院的單院總資產和單院醫生數量分別為3822萬元和21人,與眼科、口腔醫院水平接近,遠低于平均水平。較低資產水平與醫師數量,便于康復醫院發展和擴張。
圖 | 康復專科醫院單院資產最低,對醫生依賴度最低
截至2020年,中國醫院康復醫學科床位246907張,占床位總數3.5%,但與《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基本標準(試行)》要求的5%標準仍存在1.5%缺口尚待補齊。此外,三級、二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配置比例分別為74.36%、18.23%,缺口集中于二級醫院,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在科室設置、建筑面積方面皆存在不足。從地域來說,全國康復病房配置有明顯地區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康復病房多于欠發達地區,康復病房分配有待進一步均衡。
圖 | 康復醫療資源配置現狀
據測算,目前我國康復治療師及康復醫師缺口分別高達8.1萬人及5.3萬人。這主要是由于康復從業人員薪酬遠低于臨床醫師收入水平,且在后續晉升中無明顯優勢。康復治療師培養仍多依托于高校,一名高校畢業生轉化為專業治療師至少需要5年本科教育與1年本專業工作經歷才可以持證上崗,時間成本較高、轉化較慢,難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康復醫療需求。
圖 | 康復醫療人才現狀及培養機制
3.下游
下游是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包括術后患者、老年人、慢病群體以及殘疾人等。患者需求量大,2019年中國康復需求總人數達到4.6億人,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數量最多,支付端近年來醫保覆蓋范圍有所擴大且正在探索更具有個性化的支付方式。
康復醫療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支付端不斷推動,目前我國人均康復花費較低,對于市場進一步擴容造成了阻礙。康復醫療支付端痛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患者對于整體康復醫療的意識與認知仍存在偏差,在康復方面投入資金意愿不強,醫保體系所覆蓋康復類項目少且并沒有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而調整項目類型和項目價格,不符合目前社會價值,整體體系有待完善,同時商保覆蓋率極低,目前只有少數高端商保有所涉及。
圖 | 康復醫療支付端痛點問題分析
結語:中國是康復需求最大國家,共計4.6億人次,高于印度、美國等國家。近年來,盡管康復理念向患者端滲透,但由于患者康復治療意識弱、支付能力有限,以及資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復醫療滲透率仍處于低位。
康復醫療行業在我國發展歷程尚短,公立康復醫療資源仍在補充階段,給社會資本介入預留較大空間。預測康復器械與康復服務在可預見的若干年內將保持15-2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老年、產后及兒童康復或將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賽道。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有效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文章僅供閱讀參考,不作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