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新一重”成熱詞,基建領域迎來新變革!
今年以來,“新基建”被推到了一個風口,各行各業都開始了有關“新基建”業務的市場布局,各地政府也相繼推出相關政策及資金扶持計劃。
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以“兩新一重”建設為著力點,進行重點支持。作為與“兩新一重”關系最為緊密的傳統基建行業,或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助推產業升級。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所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最近一段時間備受矚目的“新基建”,既包括新一代信息網絡特別是拓展5G應用,也包括充電樁建設。
新基建不同于道路、機場、橋梁、鐵路等老基建,更加強調如何推動信息消費、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消費場景,籍此激發新消費需求并助力產業升級。
新基建的戰略布局,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毫不夸張地說,“新基建”正成為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利器。
未來“新基建”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
早在2020年4 月 9 日,國家發改委便發布了《2020 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重要文件。
并提出了以下三點:
打通城市內外人流、物流及信息交流的“血脈”。
完善城鎮生活配套設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及城鎮化質量。
在提升城市聚集效應的同時,防治“大城市病”——其中包括房價上升、生活成本升高、擁堵、污染等隱性生活成本高企等。
同時指出,基建投資應從提高城市群通勤能力,實質擴張核心城市承載力,以及防治“大城市病”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具體包括城鎮軌道交通、舊區改造、政府補貼住房、環保及清潔能源、水利設施、油氣管廊、醫療、教育、文體、養老設施等領域。
所以,今年兩會就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提出,要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
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提升城鎮化的內涵。
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放緩,但是建設投資依舊火熱,甚至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大批重點項目加快了建設進度和審批流程。
年初至今,27 個省均發布了年度重點建設項目清單,23 個省重點項目的總投資累計超 50 萬億,23 省年度計劃投資 9.2 萬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占了大頭,其中更是不乏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
今年兩會更是提出,將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
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要優選項目,不留后遺癥,讓投資持續發揮效益。
“兩新一重”的提出到底有何深意?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
“兩新一重”的來歷是因為應對疫情,大家對擴大有效投資是無異議的,但投向爭議比較大。
有的提出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代表。
也有的人要擴大基礎設施,“鐵公基”、水利,還有其他投向。
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基于中國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吸取了各方意見,取最大公約數,提出了“兩新一重”。
黃守宏解讀稱,“兩新一重”實際體現了以民生為導向,支撐內需擴大的重大舉措。
事實上對于“兩新一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早已有跡可循,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新基建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后又屢次出現在中央各項會議中,而成為今年的熱詞。
就“兩新一重”的內涵和關聯來看,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為了投資未來和搶占先機,既服務和保障疫情防控,又使中國能夠在未來占據科技領先和經濟前沿。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為了實現人的城鎮化,讓城市的居民和新市民都能受惠于新型城鎮化的軟硬件設施優化,特別是新基建和重大工程建設。
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就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國優越的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并為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提供托舉作用。
由此可見,“兩新一重”三者之間有很強的內在聯系,并需要加強聯動和協同,使投資落在刀刃上并形成投資合力,既加快中國經濟企穩和社會轉型,又為未來中國長期更高質量發展提供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