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通信技術之6G迎來里程碑,新版規定即將實施
6GHz是中頻段僅有的大帶寬優質資源,兼顧覆蓋和容量優勢,特別適合5G或未來6G系統部署,同時可以發揮現有中頻段5G全球產業的優勢。源起基金表示,GHz頻段劃分用于IMT系統,有利于推動該頻段全球或區域頻率劃分一致,為5G/6G發展提供充足的中頻段頻率資源。
據工信部近日公告,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訂主要成果包括在6GHz、26GHz、40GHz、70GHz等頻段為IMT系統新增頻率劃分,為5G/6G系統頻率使用提供規則地位,穩定產業預期。
另外,本次修訂明確79-81GHz頻段無線電定位業務將優先用于汽車雷達等應用,為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預留頻譜資源,支持汽車行業長遠發展。
源起基金關注到,6月下旬,6G在全球范圍內亦有利好消息。具體情況如下,6月23日,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5D工作組(ITU-R WP5D)第44次會議在瑞士日內召開。國際電聯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作為6G 綱領性的文件,建議書匯聚了全球6G 愿景共識,有助于推動全球6G技術及應用的協同發展。
此次主要修訂了哪些內容?
《劃分規定》包括總則、正文和附錄三個部分。根據《無線電規則》(2020年版)修訂情況和我國國內協調結果,主要作出如下修改:
定義:修改“制式無線電臺”等3個定義,新增“無線電力傳輸”“空間監視雷
達”“氣象雷達”等11個定義,新增字母代碼為“Q/V”“E”“W”的使用頻段和范圍。
劃分:對無線電頻率劃分表進行修訂,共涉及12種無線電業務、71個頻段。
腳注:針對國際腳注的修訂有159條(其中,修改132條、新增24條、廢止3
條),針對中國腳注的修訂有13條(其中,修改6條、新增7條)。
附錄:對附錄中發射機頻率容限、發射設備雜散域發射功率限值要求、發射標識和必要帶寬進行了修訂。
此次修訂形成四個主要成果
一是新增IMT(國際移動通信,含5G/6G)系統頻率劃分。在6GHz、26GHz、40GHz、70GHz等頻段為IMT系統新增頻率劃分,為5G/6G系統頻率使用提供規則地位,穩定產業預期。
在全球率先將6GHz頻段劃分用于IMT系統,有利于推動該頻段全球或區域頻率劃分一致,為5G/6G發展提供充足的中頻段頻率資源。
二是支持衛星通信可持續發展。在150MHz和400MHz頻段分別設立衛星水上移動和衛星移動業務規則條款,在17.7-197GHz和275-29.5GHz頻段引入衛星動中通地球站使用,在375-51.4GHz中部分頻段明確了非對地靜止軌道衛星系統使用條件,為衛星通信頻率使用提供規則地位。
三是重大航天工程等頻率使用安全。在相關頻段和部分區域,明確了對衛星地球探測、空間研究、射電天文等無線電業務的干擾保護,為重大航天工程、科學研等頻率使用提供了規則保障。
四是規范引導雷達產業發展。本次修訂明確79-81GHz段無線電定位業務將優先用于汽車雷達等應用,為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預留頻譜資源,支持汽車行業長遠發展。
在全球劃分6G頻道,對行業影響幾何?
源起基金表示,作為5G的下一代通信技術,6G被視為移動產業的“萬億美元機遇”,雖然一些國家和企業已經開始了6G的研究和實驗,但由于6G技術涉及到許多新的技術和概念,如超高頻率、新型天線、新型材料等,需要全球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來推進6G技術的發展。不過,業界對于6G的發展概念和推進路徑越來越清晰。
據國際電信聯盟估計,6G的商用化可能要等到2030年左右。國泰君安近期研報就表示,從5G標準演進和商用時間節點來推測,預計6G將在2026年左右開始標準化,并在2030年前后商用。
值得一提的是,6G也正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最先面臨的就是技術問題。其次是環保問題。由于6G的頻段更高,蜂窩更密,能耗也將比5G更大,減碳將是6G研究的難點。此外,安全問題上6G預計將更加依賴于AI和大數據,可能會伴隨著嚴重的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
總之,6G技術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和努力,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標準的逐漸明確,6G將成為未來移動通信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在AI及算力方面,通過無線傳輸與AI深度學習結合,是6G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算力增長受益標的則包括產業鏈上游的底層基礎設施、IT及網絡設備相關上市公司。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有效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文章僅供閱讀參考,不作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