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十二月月度關鍵詞
參考動脈網分類標準,將醫療健康產業分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數字健康和醫藥流通五大領域。
五大領域中,生物醫藥包括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藥、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等;醫療器械包括體外診斷、醫用耗材、醫療設備、其他診斷/治療設備等;醫療服務包括綜合性醫院、??漆t院與民營醫院、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數字健康包括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健康和新型數字療法;醫藥流通包括零售藥店、藥械物流、醫藥批發。
圖|醫療健康產業分類
月度關鍵詞: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真正被廣泛關注始于21世紀初,一系列顛覆性成果在這個階段陸續發布。
2000年, 波士頓大學Collins團隊受噬菌體λ開關和藍藻晝夜節律振蕩器的啟發, 設計合成了雙穩態基因網絡開關; 普林斯頓大學Elowitz和Leibler基于負反饋調控原理設計了基因振蕩網。2002年,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市分校Wimmer團隊通過化學合成病毒基因組獲得了具有感染性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人類歷史上首個人工合成的生命體。2010年, 美國Venter團隊宣布首個“人工合成基因組細胞”誕生. 他的團隊設計、合成和組裝了1.08Mb的支原體基因組(JCVI-syn1.0), 并將其移植到山羊支原體受體細胞中, 產生了僅由合成染色體控制的新支原體細胞。2014年,美國Scripps研究所Romesberg團隊設計合成了一個非天然堿基配對: X和Y, 并將它們整合到大腸桿菌基因組。這意味著在控制條件下, 未來的生命形式有無限種可能。
2023年12月,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月度關鍵詞為合成生物學,今年繼4月、8月、9月,合成生物學再次成為月度關鍵詞,合成生物學賽道熱度持續。
圖 | 12月投融資事件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
1. 格純生物
格純生物2017年成立于成都,是醫藥中間體產業化平臺,專注于從事原料藥、醫藥中間體、化妝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的研發,是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高端美妝活性原料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制造技術壁壘高,售價高。格純生物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制備工藝,產品性能對標國外品牌。擁有成都、樂山、鹽亭三個專業研發中心和一個大型生產基地,基地嚴格按照FDA、歐盟和國內GMP認證標準建立,涵蓋了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功能評測中心、小分子合成平臺、植物提取平臺、合成物學平臺及行政辦公等功能。
2.基茵達
基茵達生物2021年成立于浙江寧波,致力于創新型微生物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以生產高附加值化學品(如藥品等)。擁有全球頂尖的合成生物學科研團隊與技術平臺,已獲得美國FDA認證等資質。
已開發和正在開發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且市場機會較大的化合物產品,符合中國中化高質量發展動物營養品產業鏈和源頭減碳方向,可與其動物營養品等產業鏈進一步探索協同發展空間。
3. 依諾基科
依諾基科2022年9月成立于上海,產品覆蓋天然香料、營養健康、生物醫藥等領域。公司研發中心位于上海市,中試生產基地位于浙江德清,近期在江蘇如皋布局公司一期生產基地。已打通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不同環節,成立不足半年就已建立起整套生產體系并將頭部產品管線快速推進到產業化階段。
由行業內知名專家創立,團隊深耕行業二十余年,具有選品立項、合成生物學研發、發酵產業化及規?;a的優秀能力和豐富經驗。創始人儲消和此前長期在升華拜克等行業領先企業擔任總工程師、總經理等職務,一直從事氨基酸、甾體激素、天然色素、生物農用抗生素、合成農藥、獸藥及醫藥中間體等方面的研發工作,完成二十多個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具有豐富的合成生物產業化經驗。
創始人葉邦策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有深厚積淀。公司已有近三十人的研發生產團隊,匯聚了國內外知名的化工及合成生物學公司的市場銷售、生產管理人才,從而實現管線研發、中試放大、規模化生產、產品銷售全產業鏈覆蓋。
擁有成熟的合成生物學平臺,在元件挖掘、菌種改造篩選、發酵優化等方面有深厚的積累。開發了多個底盤細胞代謝通路,形成了三大類別的產品管線,天然香料、生物醫藥和營養健康。在天然香料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多個產品實現產業化,并且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2023年將實現近億元銷售收入。
4.元一生物
元一生物成立于2021年,定位合成生物學平臺型公司,聚焦藥物原料、醫美產品配料、功能性飼料原料及添加劑、營養保健食品配料、生物新技術等應用,完成了以蝦青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為代表的多元化產品管線的布局。
元一生物的蝦青素產品含量高,抗氧化性強,易吸收,耐高溫(120℃下加工30 min留存率大于90%),穩定性強,且富含酵母提取物、類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性價比高。
SOD有成熟的商用化空間。傳統動植物提取方式生產的SOD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并且生產成本高,穩定性較差,一旦受到周圍環境、溫度等影響,就會很快失去活性。元一生物依靠豐富的酶進化經驗解決了SOD酶活性差的行業痛點,大幅提高了酶活與穩定性,改善了生產效率。目前市售SOD可耐100℃高溫,酶活達到80000U/mg。
搶先布局護膚品終端賽道,孵化自主護膚品品牌元彩。首款產品水漾煥膚精華液,富含高活性的SOD,能有效清除自由基、親膚潤護,復配添加的透明質酸鈉、銀耳多糖、二裂酵母等成分,通過多鏈路層層鎖水、高效協同,達成“點線面”三維立體的潤護體系。目前元彩精華產品已上市,系列產品將陸續推出。
專注多肽類生物藥CRO。與大腸桿菌多肽生產平臺存在雜蛋白多、純化成本高等缺陷不同,元一生物的多肽生產平臺是基于外泌型的釀酒酵母底盤細胞構建,細胞外采用無機鹽培養基,無需純化,生產效率高,能夠做到g級/L的表達量。近期公司已完成和前沿醫藥公司的階段性交付。
開發了高效基因編輯工具,設計創新的基因代謝通路,搭建了具有極高生產力的細胞工廠,可提供包括工程菌株開發-發酵工藝優化-工業發酵生產-產物分離純化-終端產品開發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創始團隊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產業化人才,具有成熟技術儲備、前瞻性市場策略以及豐富資本運作經驗。研發團隊由來自多所知名院校與科研機構的50多位碩博人才組成,研發中心位于天津市武清開發區。
5.聚樹生物
聚樹生物2022年成立于北京,致力于打造下一代超高通量CHO+微生物底盤工程生物學蛋白生產平臺?;谌蚪M編輯與超高通量液滴微流控技術,以及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和深度學習等數據科學手段,建立工程細胞智慧設計平臺,實現微生物與哺乳動物底盤細胞快速迭代優化。
核心團隊成員是來自超高通量與自動化育種、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工程細胞保護等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產業人士。
結合CRISPR高通量基因型構建和液滴微流控超高通量表征測試技術,開展工程細胞全基因組基因型-表型關聯分析,從全基因組范圍深度挖掘傳統分子生物學手段難以觸及的未知關聯基因及其位點,捕獲工程細胞工業表型關聯基因數據集,以建立標準化、集成化的可重用主題數據庫,打破數據孤島。結合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和深度學習等數據科學手段,建立數據-機理混合驅動的工程細胞智慧設計平臺,繞開現有理性設計知識局限性,實現工程細胞定制化設計構建。
以哺乳動物細胞管線為例,開發集高通量基因組CRISPR編輯、高通量表型和工藝篩選及多組學數據模型為一體的工程化哺乳動物細胞構建流程,通過對哺乳動物細胞系全基因組的深度開發,以期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一代CHO細胞系,突破我國細胞株“卡脖子”瓶頸。
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細胞開發效率,將以超高通量“小設施”平臺為基礎,進一步搭建工程細胞構建與測試、中試轉化等自動化“大設施”,實現底盤細胞快速迭代優化。通過超高通量的微流控‘小設施’,帶來了比機械臂和自動化實驗設備的‘大設施’更高效更深入的基因-表型數據挖掘和細胞株優化。‘小設施’并不是替代‘大設施’,可無縫銜接現有系統,實現更高效的合成生物開發流程。
依托顛覆性的超高通量基因型-工業表型的篩選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形成的平臺,團隊得以發展出完整的實驗平臺+數據平臺+設計平臺的閉環模式,將科研學術與商業化完美融合,使得技術成果轉化落到實處。
6. 綻妍生物
綻妍生物2019年12月成立于成都,專注于功效性護膚品和醫美類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皮膚學級護膚品、合成生物原料、生物醫用材料,已經形成了由皮膚屏障修護醫學護膚品牌綻妍、嬰幼兒皮膚專業護理品牌綻小妍以及德菲林等多個品牌組成的品牌矩陣。
立足合成生物學技術,已經實現了重組貽貝粘蛋白、A型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重組纖連蛋白、重組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發及生產,并且已經應用到綻妍的多個系列產品中。
貽貝粘蛋白具有優越的生物學特性,其成膜粘附、促進愈合、細胞保護等多種特點和優勢,可以在嚴肅醫學及功效護膚等領域廣泛使用。利用合成生物學生產出重組貽貝粘蛋白,純度達到醫用級生物材料標準。2023年8月1日,由綻妍生物旗下研發平臺德諾海思牽頭起草的《敷料用重組貽貝粘蛋白》團體標準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內敷料用重組貽貝粘蛋白走上行業標準化道路。
綻妍生物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核心序列肽段與人體膠原序列同源性100%,純度達到99%,內毒素低于0.05EU/mg,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并已完成國家藥監局登記備案,滿足醫療植入級別原料要求。
在成都和西安建立兩大研發中心,同時還與沈陽藥科大學、四川抗菌素研究所、西安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在生物活性分子合成生物學技術、固定酶催化技術、高密度發酵純化技術、重組蛋白抗炎促愈關鍵技術、生物醫用材料構建技術和專利原料配方技術等領域,布局了大量終端應用專利,涵蓋了從生物活性原料到生物醫學材料、醫療終端產品及皮膚學級護膚品的全產業鏈體系。
銷售渠道覆蓋公立醫院、整形美容機構、電商平臺、自主APP等渠道。專注醫研共創,旗下產品均經過權威機構和臨床驗證,已有超過300篇權威檢測報告、超過100篇臨床文獻、超過2000例臨床實戰案例。重視科學傳播體系打造,針對專業端和消費端進行了細分層級且精準的專業化推廣,在深耕專業渠道學術推廣的同時,深化專業平臺專業化、拔高度的合作,搭建醫學KOL矩陣,并創新打造醫學科普體驗IP。
結語:全球合成生物學行業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未來主要以歐美國家為首,繼續引領行業發展。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數據,隨著合成生物學應用場景的增多和技術的改善,全球市場逐漸擴容,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775億美元,CAGR為27.9%。在行業內部,頭部企業正在加速整合,但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新興企業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