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力推動新能源行發展
我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源于2009年對新能源車的探索和驗證,認定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技術的唯一發展方向,至今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政策及補貼大規模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
隨著我國的經濟與工業水平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國對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越來越大,雖然現階段在經濟建設與工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但石油儲量問題、能源安全問題、“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以及汽車行業技術發展等問題仍然存在,這都是我們遲早要去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所以發展新能源行業迫在眉睫。
客觀理性認識我國新能源行業產能問題
為了有效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我國積極把握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致力于永續發展,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有利于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裝備和新能源利用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一半。
目前,中國的光伏、風電產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各國民眾提供了高質量的綠色產品。2022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合計貢獻減排量超過2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從發展前景看,綠色低碳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國際能源署測算數據顯示,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將達到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左右、中國產量的5倍左右;2030年全球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達到3500吉瓦時(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中國產量的5倍多。
中國的綠色技術、綠色產品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是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需要的先進產能,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是市場化競爭的結果。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主要得益于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持續的研發投入、優化的流程管理、顯著的規模效應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是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的體現,是全球分工和市場競爭的結果。
自2000年以來,中國研發投入平均每年增長14.2%,推動產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3年,中國量產先進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5%。兆瓦級風電整機已形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多條成熟技術路線。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在電池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等技術指標上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中國有效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使得中國新能源產業在經歷國內市場充分競爭后大幅提升技術經濟水平和產品性價比,最終形成在國際市場中的明顯競爭優勢,贏得了不同國家、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廣泛贊譽和認可。
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不存在所謂“傾銷”。傾銷是指把產品以低于成本價向國外出口的做法,但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不存在低價“傾銷”。
從價格來看,中國新能源產品性價比高,比較優勢明顯,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低于當地同類車型,但仍高于其在國內售價,總體是盈利的。
從比重來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占產量的比重僅為12.5%,明顯低于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
總的來看,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從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問題。
加快發展新能源,走可持續產業發展新路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和相關產業發展,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因此,我國應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新路。
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這個《規劃》的規劃期是從2012年到2020年。2013年11月,國務院批復建立由工信部牽頭、20個部門參加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這樣的一個制度,明確了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推進機制。
在這一階段里,中央各有關部門主動作為,先后推出了近60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政府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500多項配套政策,行業企業也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創新步伐,共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些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市場規模我們現在是全球領先,二是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生態體系逐步建立,配套環境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五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之一。
但是不是我們的發展就沒有問題了呢?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樣,發展歷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這一階段,仍然存在著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模式有待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突出問題。與此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產業進入百年未有的大變革時代,汽車與信息通信、能源等領域加速融合,新能源汽車發展既有新的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挑戰,相關國家紛紛加強統籌謀劃、開展系統布局,努力搶抓機遇,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從2019年2月份開始,經國務院批準,工信部會同中央財辦、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12個部門組成編寫組,正式啟動了《規劃》的研究起草工作。
當時我們就明確,這個《規劃》的規劃期還是放的要長遠一點,從2021年到2035年。《規劃》的編制期間,我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深入基層企業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并征求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專家咨詢委員會,以及地方工信主管部門、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和有關的綜合部門以及有關行業組織、重點高校、企業等各方面的意見,我們還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還專門組織召開全國政協智庫研討會來聽取意見,政協的有關領導還親自參加了這個智庫研討會。
可以說,《規劃》的編制充分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廣泛凝聚了汽車行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共識。這個《規劃》的出臺,是繼《2012年規劃》后,我國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又一綱領性文件,對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語: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這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決定的,是歷史大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有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才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紅利。
放眼未來,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不會改變,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不會改變。只有自由貿易、充分競爭,才能形成全球產能格局的最優解。各國應加強溝通和對話,深化合作,建立戰略對接、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等機制。要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充分尊重經濟規律和產業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發揮各國比較優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穩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