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我國經濟蓬勃向前、能源渴求日益高漲的浪潮中,新能源產業猶如一股清新的綠色動力,引領著可持續發展的航向。盡管我國已引領著新能源行業的風向標。然而,新能源領域的征途并非坦途,仍需跨越貿易壁壘的重巒、應對資源與環境承載的考驗、填補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并直面區域發展失衡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源起基金希望攜手國際社會共繪新能源合作新篇章;致力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發展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同時,與產業方一起優化電網架構與儲能技術創新,為新能源的穩定供應保駕護航;讓新能源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共同繪制一幅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新圖景。
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全球范圍應對氣候變化與實現碳中和目標已經達成了廣泛而深刻的政治共識。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報告提出,清潔能源是減排放緩的核心,而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跑者,其新能源產業為全球的碳減排和溫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政策驅動起步(2013—2015年),經歷快速擴張和技術創新時期(2016—2018年),實現轉型升級(2019—2021年),正邁向高質量發展(2022年—至今),現已成為全球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力量。國家也陸續發布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等多項規劃和政策,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然而,歐美貿易壁壘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持續、系統性遏制與打壓態勢日益加劇,編織成一張復雜多變、挑戰重重的網絡。這一態勢不僅體現在美國祭出的高額“雙反”關稅利劍上,使我國光伏等新能源先鋒在美國市場的征途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門檻與成本重壓。
更甚者,歐盟方面筑起了嚴苛的“碳足跡”壁壘,并引入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作為新能源設備入歐的新門檻,要求我國產品必須符合嚴格的碳排放規范并承擔碳稅負擔,這無疑為我國新能源產品進軍歐洲市場增設了重重難關,顯著抬升了市場準入門檻與運營成本的雙重壓力。
另外,從基礎設施適配性的視角審視,我國新能源產業當前遭遇的核心困境在于電網接納與升級步伐未能與新能源發電能力的飛躍式增長相匹配。這一脫節直接導致大量新能源電力資源“閑置”于電網之外,催生了顯著的“棄風”“棄光”現象,不僅是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也無形中為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套上了枷鎖。更進一步,此類現象還悄然侵蝕著電網的安全穩定防線,抬升了運營成本,增大了運營風險。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井噴式發展,特別是風電與光伏領域的迅猛擴張,新能源發電能力在短短數年間實現了質的飛躍。遺憾的是,電網體系的建設與升級并未能緊跟這一變革節奏,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了顯著的脫節。具體而言,電網在接入與升級方面的滯后性,可歸結為三大癥結:
其一,電網傳輸容量存在瓶頸,難以承載新能源發電量的迅猛增長;
其二,電網智能化程度有待深化,以靈活應對新能源發電所固有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
其三,電網調度與控制機制尚需優化,以實現新能源發電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最大化利用。這些問題共同構成了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掣肘,亟待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此外,技術水平的地域差異亦不容忽視,其技術創新能力的區域總體分異特征明顯,內部空間差異大。東部沿海地區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方面已走在前列,擁有一批先進的研發機構和人才團隊,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鹽城已引進以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制造企業,中車電機、中材科技等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泰勝風能、海工能源、長風海工等海工制造企業,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產能不斷釋放。相比之下,內陸地區和西部地區在技術水平上稍顯落后,缺乏高水平研發團隊和創新能力,難以與東部沿海地區競爭。
我國新能源產業進展及趨勢分析
我國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領域的產能,特別是光伏產業,憑借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和技術創新,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新能源行業產能增長較為明顯
在光伏產業——硅材料精煉與太陽能電池板制造等領域,我國憑借卓越的生產效率與龐大的產業版圖,持續推動成本削減與質量飛躍,贏得了全球市場的普遍贊譽。技術創新的浪潮中,我國更是成果斐然,光電轉換效率的每一次躍升,都是對光伏產業邊界的勇敢拓展,引領著整個行業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回溯至2007年,我國光伏電池與組件的產量便已傲視群雄,摘得全球桂冠[2],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光伏產業正式踏上了世界舞臺的中央,開啟了其輝煌的全球征程。
步入風電領域,我國同樣以非凡的成就書寫著傳奇。風電裝機量與發電量雙雙登頂世界之巔,構建起一套完善而強大的產業體系,風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如同破竹之勢,節節攀升。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能源發電裝機的增長速度更是令人矚目,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新能源電力的供應能力顯著增強,為我國的能源結構轉型與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持續創新能力較強我國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創新實力,特別是在風電、光伏和電動汽車三大核心領域。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不僅推動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更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歐洲專利局(EPO)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國三大新能源產品光伏、風電和電動汽車的專利數量分別為118102件、52773件、2617件。
我國新能源行業擁有堅實的創新能力底座
在風電技術領域,我國的專利申請其規模之巨,達到了美國的24倍,歐洲的29倍;而在光伏技術的璀璨星空下,我國的專利數量更是熠熠生輝,以美國的14倍、歐洲的24倍的傲人成績,引領著光伏科技的前沿探索。至于電動汽車這一新興領域,我國同樣不甘落后,專利數量緊隨美國之后,實現了1.3倍的超越,對歐洲則是實現了2.6倍的領先。
這些沉甸甸的專利數據,不僅是我國在新能源技術研發領域深耕細作、厚積薄發的有力證明,更是我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版圖中占據領先地位、持續釋放創新活力的鮮明注腳。它們如同一塊塊堅實的基石,為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全球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繼續以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全球新能源產業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廣闊
我國在風電、光伏和電動汽車領域均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風電領域,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和風電場運營均處于世界前列。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詳盡的調研數據,2022年全球風電領域迎來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我國生產的風電設備在全球新裝機中的占比逼近60%大關。這一非凡成就,不僅是對我國風電設備卓越品質與國際競爭力的有力背書,更是彰顯了我國在推動全球風能開發利用進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談及光伏產業,我國無疑是其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北極星”。作為世界光伏制造業的領航者與出口冠軍,我們在光伏組件、電池片以及硅片等多個關鍵環節的市場占有率均穩居全球之巔,牢牢把握著行業的話語權。更令人矚目的是,我國為全球光伏市場的蓬勃發展貢獻了超過八成的光伏組件,成為名副其實的“光伏工廠”,為全球綠色能源轉型鋪設了一條堅實的“陽光大道”。
同時,隨著消費者對環保和節能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電動汽車在我國市場的銷量不斷攀升,電動汽車市場持續繁榮。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預計,2024年我國電動汽車銷量將增至1000萬輛左右,約占我國國內汽車銷量的45%,預示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