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哪些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它們對今后黨的理論創新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行動指南。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重要遵循和基本原則。
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思想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具有強大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精髓,它不是教義,而是方法,蘊含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他強調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領。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運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指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內在的、本質的一致性,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們秉持了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為理想信念,都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具有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具備理論上和政治上的革命勇氣。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行動指南,在運用時結合具體國情,反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1942 年的延安整風運動,就提出了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片面態度。后來,為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繼續堅持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又在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中,進一步強調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反對任何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偏向等。另一方面,用發展的眼光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每次理論上的創新都會伴隨著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是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既要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實踐,堅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即守正 ;又要與時俱進,用辯證的、開放的和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即創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很好地做到了“守正創新”。可見,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任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中不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理論創新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思想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展史表明,什么時候堅持了黨的思想路線,我們的理論就會發展 ;反之,我們的理論就會停滯,事業就會遭到挫折。因此,在理論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方向,善于進行理論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也是我們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和完成新任務的重要思想武器,為我們黨進行理論創新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發展的理論和不斷創新的科學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確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俄國,列寧也沒有固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統觀點,他明確指出 :“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
馬克思主義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亦無止境。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的理論創新實踐證明,理論創新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思想路線的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是在遵循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的發展變化出發的。1978 年,鄧小平同志在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聯為一體,從新的理論內涵的角度擴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92 年初,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創造性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時代課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和前進道路。在黨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的重要論斷,創造性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發展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質。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實踐的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思想,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勇于打破各種教條主義的束縛,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創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停滯的生動實踐視為理論創新的源泉,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實事求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一切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敢闖敢干”。由此可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正確思想方法論,是我們黨領導事業永葆蓬勃生機的重要法寶。

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是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
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是我們黨理論創新中非常重要的經驗之一。系統總結這條經驗,對于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基本規律,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的主體和智慧的源泉。這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就是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 ;既注重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又注重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堅持將人民群眾視為創造歷史的主體,逐步確立了群眾路線。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毛澤東同志指出,“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推進理論創新,必須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及時總結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并進行新的理論創造,這是我們黨對理論創新機理與方法的深刻把握和集中體現。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 :“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因此,要堅持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使二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建黨百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從而制定出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用以指導革命、建設、改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在推動社會實踐進步的同時不斷推進理論進步的歷史,是在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創造的同時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要始終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意愿。這是因為,只有尊重群眾實踐和群眾首創精神,才能最廣泛地發揮群眾主體地位,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要建立密切聯系群眾的機制,通過制度化途徑構筑黨群關系新模式。自建黨以來,我們黨拓寬了聯系群眾的渠道。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黨內監督機制,包括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我們黨的監督,形成黨內和黨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監督制度。同時,建立健全同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共青團、婦聯和其他群眾團體的聯系制度,疏通和拓寬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渠道。
不斷從自身經驗和國外發展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形成新的理論創造,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源自實踐但并非是對實踐活動的“直接描述”,而是對來自實踐的經驗進行間接“加工創造”的結果。在建黨一百年的歷程中,我們黨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每一次的理論創新都深刻總結了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重視總結經驗并善于運用經驗指導實踐發展,是我們黨在理論創新過程中長期堅持的重要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我們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黨的每一次重大歷史轉折和重要理論創新都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科學總結黨在大革命與土地革命戰爭中勝利與失敗的歷史經驗,從而找到中國革命的規律,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圍繞“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可見,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每一次對歷史經驗特別是自身發展經驗的總結,都推動了理論創新,使黨的理論創新能力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學習和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在其自身發展中都必須重視的普遍規律”。理論創新成果是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借鑒國外有益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實踐證明,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對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的借鑒,但在借鑒國外有益理論成果的同時,必須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一方面,要以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態度,充分尊重和善于學習國外一切有益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必須把這些有益理論成果與中國當今社會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加快發展和進步,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狀態下實現。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只有在繼承和利用人類社會已經創造出來的全部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才能成功。

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以理論創新的成果不斷指導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
實踐推動與檢驗理論創新,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以理論創新的成果不斷指導實踐,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條十分重要的規律。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理論創新必須以實踐為基礎,以服務實踐為方向。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革命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一再強調他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在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把馬克思主義與具體歷史實際相結合,解決關乎中國發展的重大問題,并對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理論補充,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根本源泉。實踐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厚土壤。在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走出了一條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抗日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攸關時刻,我們黨毅然領導工農紅軍走到了抗日前線,在革命地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艱辛實踐創新與理論探索,始終圍繞“堅持和發展什么”“怎樣堅持和發展”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了黨的理論創新經驗。歷史再次證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社會發展和變革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先導。
創新本質上是對實踐的理論升華,毛澤東同志曾形象地把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比喻為“有的放矢”。黨的理論創新過程,是在全面把握中國實際、了解中國特點的基礎上,嫻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實現理論創新需要以實踐為基礎,并以創新的成果服務于實踐。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習近平總書記充分了解世情、國情和黨情,不斷創造新理論,又用新理論推動實踐的不斷發展,創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在中國共產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以創新的成果服務于實踐,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這一原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
重視理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與專業化的理論人才隊伍,是中國共產黨推動理論創新的重要動力源泉
理論創新,人才為本。注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專業理論人才,是黨的理論建設必須始終關注的重要問題。建黨以來,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對理論人才的培養。延安時期,中央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陜北公學等學校,以系統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學校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開設了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提高了全黨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為全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貢獻。毛澤東同志多次號召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確定了干部必讀的 12 本馬列著作書目,以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不主義”方針及其政策,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人才。進入 21 世紀,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建立,有效促進了學習型政黨的建設,提高了黨內的理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步伐加快,為了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繼續推行,進而帶動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學習理論的熱情,推動著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向更深層次發展。
理論創新不能忽視廣大理論工作者的作用,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通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研究,為中央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確保了黨的理論創新的鮮活性和科學性。我們黨在理論創新過程中,一直關注學術界的理論發展,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吸納學術界重要研究成果。毛澤東思想就是吸收廣大勞動群眾、知識分子和全體黨員集體智慧的典范。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屆代表大會的報告也都是在充分征求理論工作者和專家意見,充分吸收廣大學術界重要研究成果基礎上產生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起草階段,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報告起草組組長,廣泛吸收黨內外智慧,開展了一系列征求意見和建議活動,充分體現了集體智慧。可見,黨的理論創新與理論工作者研究的良性互動,已經成為我們黨理論創新工作保持旺盛生機和活力的不二法寶。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與守正創新思想就伴隨著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煥發出勃然生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青春的寶貴財富。正是由于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堅持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風云變化的百年歲月中,緊抓發展機遇、抵御嚴峻挑戰,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持續推向前進。
源起基金熱烈慶祝建黨100周年!
源起基金深感重任在肩,時代風向的感知性和超前的戰略眼光是企業保持長遠發展的必要因素,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企業的民族使命感,則是喚醒企業內在生命力和驅動力的重要保障,源起基金立足國家戰略大局,發揮自身金融資本的優勢,將投資方向與中國經濟增長緊密聯系,不斷升級和進步,秉持初心,實現自我,奉獻社會,造福各方,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能!